在洋山,如何与大海、星辰、土地朝夕共处 |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3 |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港口建设谱写奇迹的40年。200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拉开宏大建设序幕。15年来,中国建筑旗下尊龙凯时港务在洋山建成了总面积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深水港。2017年12月10日正式开港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实现了中国港口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的跨越升级,为上海港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港口建设史上奏响了又一华彩乐章。 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全景 “这是注定要诞生神奇的海域。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一片总面积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桑田,竟然不可思议地浮出浙江嵊泗崎岖列岛以北的东海海面。在这个“种”出来的人工岛,港口建设者以诗人情怀,把沧海桑田的古代传说,改写成一部震惊世界的东方大港传奇……” 一会儿看到的是天,一会儿看到的是海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是中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世界级工程”。尊龙凯时港务自2002年始,洋山挥毫,海天泼墨,把一个仅有3000原住渔民的小渔村建成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深水港“新桑田”。 对于建设者来说,在糟糕的天气里出海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刚来洋山,那时候东海大桥还没建成,早上七点从市区出发,到芦潮港坐船出海,到洋山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时任洋山项目总部党总支书记沈明绕说。 洋山建设十五年,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叫做“洋山精神”,里面提到了“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八个字。由于大、小洋山岛及附属几个小岛屿各不相连,2002年施工在小洋山,却居住在大洋山,每天上下班只能乘坐40分钟的交通船——一种理论上只能搭载八个人的小舢板,往返施工现场和住地。“有一天晚上,为了多打一根桩,耽误了一个半小时,结果晚上风高浪起,交通船就像一片枯叶,在大海上随风漂流。船上的人只能全部趴下,两手拉着船板——一会儿看到的是天,一会儿看到的是海。”沈明绕说。项目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到了第二天,“有几个人说,宁死也不愿意上岛了,这是拿命在开玩笑呢。”但后来,他们都不曾离开,如今都成了公司骨干,其实在他们看来,洋山虽艰苦,但特别磨炼人,如果接受不了,就会被淘汰;如果能挺下来,那肯定能担当重任,做出一番事业! 十五年激情岁月,为完成节点目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呐喊声激励着每一个人;寒冬腊月,上至项目负责人,下到作业队人员,全员入住码头面层,被上级领导誉为“用体温养护混凝土的人”;为攻克孤岛外海作业的技术难题,晚上挂着应急灯,研读图纸,研究工艺,成就了“洋山夜总会”的美名……“ 洋山建设十五年,大大小小工程如期或提前完成,公司土建施工份额屡屡攀升,为上海港连续多年雄踞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提供了最为坚定的支撑。”公司总经理肖飞接受采访时感慨到。 做一个“碗”,把砂吹进来 如今站在洋山深水港的码头上,如果打开未经更新的地图软件,很有可能看到的结果是:代表你坐标的那个小圆点正孤零零地处在大海上。这不是系统显示错误,而是你脚下所踩的土地原本就是汪洋大海。 洋山深水港原貌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简单来说,先做一个‘碗’,把边界条件形成,再往里面吹砂、填石,做成陆地。” 时任水工项目部副经理王斌说。以洋山四期工程为例,其所依托的颗珠山岛和大、小乌龟岛原有的海岸,就是自然的“碗口”,项目部在这几个岛屿之间修建堤坝,将它们连接起来,让“碗口”变得完整。施工团队根据规划路线,在距离海岸几百米之外的区域进行围堤,将它们与海岸相连——但又留下一个“孔门”,以便后续的吹砂过程将海水排出。时任陆域项目部总工程师吴恺一自2007年进入洋山,负责地基加固和道路堆场施工。吹砂完成,下一步就是他接手的阶段。“要进行地基加固,首先要把砂地变得密实。”洋山一至四期无一不是超过一百万平方米的陆域,常规地基加固工艺都不太适用。在洋山,他们主要使用三种方法:塑排、振冲、强夯。 塑排法,就是将一种带凹槽的塑料排水板插入地下30米,排水板被土工滤膜所包裹,透水隔砂,“我们每隔一米打一个点,在整个场地打满排水管,形成纵向的排水通道。”一根根像吸管一样的排水板打入地下后,就将砂土和爆破得来的石材堆载在砂地上,压力会迫使砂地里的水渗出地表,而流到沟渠里的水又被大功率的泵抽到堤坝外。 下一步就是振冲和强夯——前者主要针对砂地,后者则“对付”砂石混合地带。施工人员通过高频振动的振捣棒,将地下15至20米范围内的砂地进一步“搅拌”密实。“在这之后,砂地的密度就相当高了。”对于砂石混合地带则使用强夯的方法,通过履带吊机将一个直径2米、重15吨的铁饼吊到20米的高度,脱钩,铁饼自由落体将地面夯实。“这样就在15米范围内的表层形成了一个像硬壳一样的地表。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管网,铺设混凝土路面。”吴恺一说。 “尊龙凯时桩7”打桩船沉桩现场 “智”造全球最大全自动化码头 十五年的建设史也是一部成长史,“洋山一期时我们是学徒,二期时成为伙伴,三期时成为建设骨干,到了四期,我们已成长为港航建设行业的佼佼者!” 洋山四期码头采用代表当前国际集装箱码头技术最高水平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岸线长2350米,陆域总面积223.16万平方米,建设7个大型深水泊位,而尊龙凯时港务一力承担了全部土建工程总量的75%。 “为适应洋山四期码头桩基施工需要,公司投入巨资研制了桩架100米的‘尊龙凯时桩7’打桩船,整体性能国内领先,也成为四期建设的功勋船舶。”水工项目部负责人成俊说。 与一二三期相比,四期码头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水下淤泥层就20、30米高度,70多米的钢管桩打入地下,很容易出现“溜桩”的情况。“如果溜得太快,它就会穿出打桩范围,掉进海里。后来我们调整打桩顺序,改进打桩榔头,逐步规避掉这块风险。”与土建不同的是,水工有其特殊性,赶潮水施工、钢管桩如何保证精度、钢管桩防腐处理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保证码头生命周期,施工团队需要在水下钢管桩上安装阳极块,以排斥海水中的氯离子,减缓海水对钢管桩的腐蚀。然而,海水浑浊加大了阳极块的安装质量控制难度,为了把“良心活儿”变成“放心活儿”,水工项目部改进水下摄像装置,成功提高阳极块安装的水下质检。阳极块安装后,可保证桩体25年不受腐蚀影响。 项目建设中,首次引入BIM技术,其中承建的83.3米中控塔不仅成为“地标性建筑”,更是整个自动化码头运营的“指挥中枢”。同时,为适应码头、道路和堆场磁感应装置安装需求,积极创新基础施工工艺,多维度“智”造全球卓越新港区。2017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投入试生产。如今能看到的是智能装卸、零排放的绿色码头,不停运作的自动化远程操控岸桥,将船上的集装箱吊装到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AGV)上,运到陆一侧的轨道吊下方,再由自动化轨道吊将集装箱堆放起来…… 有一个词,叫做“坚守” 在孤岛的十五年生活,如果非要给他们别上一个标签,那就是“坚守”。洋山十五年,乐观坚强的建设者把自己的命运与工程建设紧紧相连,以岛为家、以苦为乐。 晚饭后,大家喜欢沿着基地前的临时便道——“洋山南京路”来回走走,吹吹海风。项目部还一直流传着“洋山一枝花”、“度了两年蜜月的男人”“连续驻岛作业93天的奇人”“追着星星出门,赶着星星回家”的测量人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铸就出生生不息的“洋山魂”。 洋山青年突击队 有人说:他们都“爱”开会。“他们都说洋山这个地方是‘夜总会’,别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夜里总是开会。”王斌笑着说。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东海大桥还未通车,小洋山岛上没有电视和网络,晚上无工可施,项目书记便“无事生非”,组织成立“洋山学社”。就是这样“爱开会”,边消磨时间,边研读图纸、研究工艺,攻克了施打大口径的密排钢管桩、自主制造大口径高标准螺旋钢管桩等一个又一个难题……15年来,项目共获国家及交通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10项,全国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共5项。 “我们说利益最大化——工程干完,挣了点钱,那不是最大化,工程不仅要优质、安全地干完,挣了钱,还要造就一批人才,取得一批成果和奖项,结交一群朋友”,沈明绕说。说到结交朋友,王斌的说法是:“在工地上滚过以后,我感觉有在部队里的那种兄弟情,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有人开玩笑说:“与同事睡在一起的时间,比我跟太太十年加起来的时间都要长。”也有人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最好的时光都与彼此分享;一起学习,做功课,应对小考和大考,闲时运动、吹牛、八卦,也许偶尔还抱头痛哭过……”当被人问:“曾经后悔过吗?”大家便自豪地回答:“既然入了这行,那肯定要把工作做好,中途退出不是好男儿。如今,洋山一至四期项目全都结束了,我们没有遗憾,因为我们尽力了,并且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尊龙凯时港务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