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初试展锋芒 |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3 |
尊龙凯时装饰所属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深圳特区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装饰专业公司。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内地没有专业建筑装饰企业的空白,意味着装饰行业正式从建筑业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存在。装饰行业成为建筑工程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新兴行业。 1981年4月23日,风轻云淡,时任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深圳装饰工程部经理杨效白沿着泥泞的道路,来到深圳市规划设计管理局签署“深圳市装饰公司”协议书。签约过程就是盖个大红章,没有举行什么隆重仪式。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却在中国建筑装饰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他们手中诞生的“深圳装饰公司”即为日后闻名业界的“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深圳特区第一家,也是中国第一家装饰专业公司。 张恩树,中国建筑第一任总经理、董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创始人,张老回忆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当时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局副局长,因工作需要,去国外考察了解先进国家的建设发展情况。当时国外的室内装修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咱们是计划经济时代,哪有装饰?我们居住的房子大都是公房,水泥地面,石灰墙,也就是那时候才开始知道室内装修这个行当。我当时觉察到装饰行业在国内将大有前途。” 海外装饰元老危怡总助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段小小的插曲。海外装饰刚成立那会儿,他去医院看病,在病历本“所在单位”一栏填上装饰公司,结果医生直接给改成了“装卸公司”,他便纠正说是“装饰”公司,“医生问我装饰公司是干什么的,我说就是把家里弄弄漂亮;他恍然大悟:哦,就是把墙刷白吧?”一个“把墙刷白”,也就是当时人们对“装饰”的全部理解。 1981年7月,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攒经验的海外装饰正式出征,承接了第一个工程——深圳友谊商场装修工程,开始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 在早期来深圳的人们的记忆里,深圳装饰业最早的集散地是地处洪湖的一个小市场,以经营瓷砖、洁具为主。而当时所谓的“装饰企业”,也主要是一些铝型材厂,专门做铝合金门窗。刚刚起步的装饰市场几乎被香港垄断,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相对成熟的设计和施工工艺。 1981年的华强北和深南大道 海外装饰第一任总经理杨效白带领着60多个出来闯世界的一帮小伙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懵懵懂懂地踏进了第一个练兵场——深圳友谊商场装修工程。 在建设深圳友谊商场时,用150万港元和100万人民币借款起家的海外装饰,不仅要面对港商的竞争,还要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没有办公楼,就向深圳市基础工作组在上步工业区借了400多平方米的场地,搭盖了一栋两层铁皮房办公;没有职工宿舍,就用铁板和木板搭建简易的活动板房遮风挡雨;没有管理人员,就向兄弟单位借调;没有专属技术工人,就想办法从全国各地调,木工、电工、钳工、油漆工,甚至贴墙纸的工人,从五湖四海,带着各自的手艺汇集到深圳,组成海外装饰最初的技术力量。刚开始学施工的时候,搭得脚手架都是摇摇晃晃的;由于缺少环保经验,外墙喷涂差点儿集体中毒。60多个小伙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血,以简易的工棚为大本营,艰难却努力地开拓着。 材料关,这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由于此前的时代因素及当时装饰市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材料的匮乏,大部分装修材料无法买到,除了水泥、沙子、水管等一些基础建筑用料,其余基本依靠进口。而进口手续极其繁复,从申请、审核到批准,直至运到深圳,每次盖章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几经辗转,拥有为数不多的“材料免税进口权”的海外装饰选择了从香港进口材料。小到墙纸刀,大到电钻、冲击钻等电动工具,还有成批成批的木方,都要从香港运到深圳。进口最多的一次,公司购买的木料码头搭到6米高,光运就运了4天。 “苦并快乐着”,这是所有参加过深圳友谊商场工程建设的公司元老们共同的感受。在项目经理黄镜环的记忆里,公司刚成立时用水特别紧张,很有些上甘岭的遗风。当时生活用水都是从外面运回来,再分给每个人。有时水少,这边刚刚打完肥皂,肥皂沫子满天飞,那边水就没了,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 在深圳友谊商场工程的工地上,那时候全是男人,大家又都不带家属,一帮大男人凑在一块儿,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不分白天黑夜地赶工。闲暇时候搞点儿活动,找些自娱自乐的法子,日子倒也过得舒坦。当领导视察工地时,如果能给大家带去一箱属于当时新鲜玩意儿的瓶装可乐,都能美坏了这帮人。 “请进来”“走出去” 在中国内地装饰行业一片空白的时候,与深圳仅一河之隔的香港,其装饰行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专业的装饰公司、知名建筑装饰设计师、规范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施工机具。特区建设初期是深圳装饰行业起步阶段,而大多数的装饰工程都被香港的专业公司承揽,深圳大部分的建筑也都是采用香港公司的设计方案。 既然技术和工艺都落后于人,那就得虚心向香港工人学习。“那个年代一个香港设计师的月薪一万多,而我们装饰工人的月薪少的几十元,多的也才几百元。香港的装饰公司有资金、有技术,我们没有办法和他们比,跟着人家学,为他们打工。”原深圳装饰行业协会会长何祥文回忆到。 海外装饰在承接深圳友谊商场的装饰工程的同时,还承担了深圳伴溪酒家的装饰工程。这两个项目在当时看起来都不大,但是新公司要在强手如林、外商云集的深圳扎下根,必须做好做优。 在初兴的建筑装饰市场打拼,技术上明显的差距,一穷二白的施工经验,稀缺的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缺乏有效机制的企业建构,成为了海外装饰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海外装饰公司领导层左右权衡,最终选择了在“走出去”拜师香港的同时,重金聘请香港师傅“请进来”言传身教。从工程报价到施工管理,从精细化的施工技术到新材料、新机具的使用,从小小的裁纸刀使用到电动门的安装,香港技工的培训涵盖了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那时的友谊商场与华强电子大厦一样,也是4层,是深圳市罗湖区的最高建筑,两者是深圳市当时最主要地标,遥遥相望。友谊商场的装饰工程历时5个月,海外装饰的员工从最基础的施工技术做起,依靠高薪请来的香港师傅,边学边干,边干边钻。 当时的喷涂班长谢宝权经理回忆说:“我的工资是一个月30块,而香港师傅是每个月8000块。”高额的投入体现了海外装饰向先进学习的决心,此举日后也印证了海外装饰的前瞻眼光。 不仅仅要“请师傅进来教”,还要“让徒弟走出去学”。虽然当时去香港的申请很难办下来,需要进行政治审查以及办很多手续,但是海外装饰还是组织员工到香港的工地、装饰材料商店去参观,员工们开了眼界,对香港师傅更加佩服,对香港施工队彻底服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81年12月,深圳友谊商场装饰工程圆满完成。作为当时深圳最高端的商场,在开业的当天,几乎全深圳半数的市民都涌入到了深圳友谊商场。土生土长的深圳海外装饰员工刘浩明回忆说,小时候,最期待爸爸妈妈带他去友谊商场,可以买到喜欢的奥特曼、机器猫等模型。 1982年,“罗湖第一楼”深圳友谊商场落成 海外装饰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获得了成功。这一年公司盈利10万多元。通过从友谊商场开始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地作战,海外装饰由懵懂无知走向具备一定的专业实力,为装饰行业的后续发展作了较为充足的知识积淀和必要的实践积累。深圳友谊商场的顺利施工,将中国内地装饰市场被香港垄断的局面打破,就像星星之火,燎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建筑装饰行业的产业革命,而深圳也成为“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源地”,缔造了新中国建筑装饰“最伟大的传奇”!(尊龙凯时装饰供稿) |